
2023 年 4 月 28 日,旨在通过艺术家支持和社区形成构建新生态系统的日本国际文化艺术协会 (JCA) 在东京台东区开设了艺术空间 ARTiX³(Tixcube)。此外,从4月底到5月底,我们将举办开幕纪念特别展“中间地带”。
本次特展以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诞生的新发现为主题,首次呈现林志鹏、张克群、陈晓仪等在国际上取得显着进步的中国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新作。在日本。
林志鹏的“表达”、张克淳的“观察”、陈孝仪的“探索”连成一个“中间地带”,歌颂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广泛的生活经历,以及正在形成的社会形象。我会尽量考虑更进一步,这将是一个重新审视什么是当代中国摄影表达和创作的展览,让我们看到今天中国摄影表达的“个性”和“面子”。
“middle zone”这个名字的原意是“不被任何势力占据的土地”,我希望ARTiX³能像“middle zone”一样成为一个艺术开放区。它还包括重建在电晕灾难后被切断的国际交通的愿望,以及重申日中不同民族和文化共存的愿望。
[ 展期 ]
4月5日ー4月13日 何梓羽《现实主义者在流放地》
4月19日ー4月27日 史子涵《临时居所》
5月1日ー5月6日 Amber Ma《无花果少年》
5月10日ー5月18日 诸薪旭《感官编织》
5月20日ー6月1日 聂泽文《19:00―23:00》
[相关事件]
配合开幕纪念展“Intermediate Zone”,将举行场馆参观和在线发布相结合的谈话活动。
此次,我们请来了摄影评论家饭泽孝太郎、作家大竹明子、摄影指导速水健弘,来聊聊三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
[谈话活动*与日中翻译]
① 5月06日(周六) 15:00-16:30 林志保(线上参与)&饭泽孝太郎(摄影评论|会场参与)
② 5月13日(周六)15:00-16:30 张克准(线上参与)&大竹明子(作家|会场参与)
③ 5月27日(周六)15:00-16:30 陈小义(线上参与)&早水健弘(摄影指导|会场参与)
容量 15名称(场地参观)|100名称(在线查看)
参加费 会场参观:每次1000日元/需在预约日支付
在线观看:免费(需预约)
“JCA COMMUNITY”会员:免费(需预约)
会场 ARTiX³ F 1 F 2 |东京都台东区根岸3-13-1
Kotaro Iizawa
摄影评论家。蘑菇文献研究者。 1954年出生于宫城县。 1977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 1984年筑波大学艺术大学院博士课程结业。他的主要出版物包括欢迎来到摄影博物馆(Kodansha Gendai Shinsho 1996)、Digigraphy(Chuokoron Shinsha 2004)、Kinoko Literature Encyclopedia(平本社 Shinsho 2008)、Photographic Thinking(Kawade Books 2009)、“当代日本摄影关键词” (电影艺术2017),《Kinoko文学仙境》(DU BOOKS 2013)。
Akiko Ohtake
作家。 20世纪80年代初,他居住在纽约并开始写作。写作跨越小说、散文和评论等体裁。他的小说以干巴巴的笔触描绘了人的内在自我和自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与外界的关系而发生各种变化,并因此诞生了广泛的粉丝。他的最新著作是《总有人在看》,这是一本根据他人拍摄的照片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有许多与摄影相关的活动,包括脱口秀和工作坊。他的出版物包括“这张照片太棒了”、“他们拿到这张照片的诚意”和“1980 年的纽约”。 2019年推出《Kataricoco文库》并持续出版。
速水一弘
摄影指导。 T3 PHOTO FESTIVAL TOKYO创始人。担任摄影杂志《PHaT PHOTO》主编后,于2017年在上野公园举办了东京首个户外国际摄影节“T3 PHOTO FESTIVAL TOKYO”。之后,从2020年开始,舞台将移至东京站东侧。迄今为止,他参与的主要展览包括“The Everyday -How fish learn about water-”(联合策展人 Kiritori Mederu,2022 年)、Alejandro Chaskielberg“Otsuchi Future Memories”(Otsuchi、Iwate,2016 年等)。最近的活动包括 Photolucida Critical Mass 评委 (2022) 和 LensCulture Critics' Choice23 评委。
报名方式:请通过以下邮箱或微信联系我们。一旦我们达到容量,我们将关闭接待处。
报名时请填写姓名和联系方式(电话或微信都可以),主题为“中间区谈+号码①/②/③+场馆参观/在线参观”。
[ 例子 ]
主题:中间区讲座(一)场地参观
姓名:根岸光子
电话:03-6458-1868 / 微信:JCA_Association
适用于:
微信.JCA_协会
微信申请二维码
[ 申请须知 ]
■ 请注意,我们不接受电话申请。
■ 请在正文中注明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 参观场地的情况下,座位有限,因此如果取消,请尽快与我们联系。
■ 收到您的申请后,我们将通过邮件或微信与您联系。
■ 您的个人信息将仅用于上述目的,不会提供给第三方。
林志鹏 (Lin Chih Peng/aka No.223)
『No.223 2020~2023』|照片|2020~2023
融合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水果和肉体、爱与混乱、幻想与情色,林志鹏的摄影作品总是具有强烈的个人性格,同时也带有波普艺术的元素。他以自己的经历为出发点,通过日记式的创作形象化、符号化现代人的生活,我懂了。他们逃离了一个冷漠的社会和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向往以柔和的天真、嬉戏和某种乐观主义为色彩的生活乐趣。
近年来,Hayashi 的作品探索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他信奉“万物平等”,站在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立场上,试图通过他的作品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起一层“无知的面纱”。花卉、水果、植物、动物和物体都像人类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力,都会经历生长、腐烂、消失和死亡。 2020年至今,三年的零碎记录,将成为林子毕生工作的一部分,或将成为这一代人在移情换位中的集体诗意日记。
轮廓
林志鹏,1979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现居北京,摄影师。他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中国摄影的代表人物,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平台以及他自己出版的杂志推广他的作品。出道以来,他出版了10本写真集,其中包括自费出书,《No.223》一书被PHOTOEYE杂志选为2012年最佳写真集,《酸草莓》被选为2018年最佳写真集。西班牙《国家报》杂志。入选为收藏。他还在日本和海外举办展览,在连州国际摄影节、巴黎摄影展、阿姆斯特丹 Unseen 摄影展等展出作品。近期主要个展包括特拉华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Canton-Sardine 画廊(温哥华)、Akio Nagasawa 画廊(东京)、The Walther Collection(德国乌尔姆)、In Between 画廊(巴黎)、M97 画廊(上海) ., Styglitz19(比利时)和 Loppis Galleria(意大利)。 “版号223”是他在网络上也使用的艺名(取自王家卫导演的电影《爱情星球》(原名:重庆森林)中的角色“223号警察”)。
陈小义
“旁观者” | 照片 | 2021
陈晓义近期正在进行的项目《横传人记:'说一些从深处听到的话'》,以历史悠久的中国中西部为资源区,聚焦横山(以五段三昧的矿山和矿山遗址为入口,我们继续挖掘失去的时间、自然和地球。从昔日的采矿业到如今的山地栖息地,陈小义在山的时间堆叠和土地关系中创作,通过更广阔的叙事“扫描”西部山的意象。 “旁观者”是陈“扫描”的其中一幅图像。
《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去,留下余韵》|视频|2022
4k,单通道视频,彩色,
24'52"
音响:白水白水
6500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在一起,古特提斯海退缩,横山山脉诞生。那古老的沉积物来自大海。根据居住在中国西南山区的藏族和彝族部落的传说,矿石是山神的食物,人类用数千年的时间剥夺了山神的食物,为现代文明铺平了道路。
崇尚高山之柄贝,为“特提斯海西退时余味”提供了线索。图像以定格动画切换。它们都与以中国西南横贯山脉的废弃矿山和山林为中心的“风景”有关。图片对应的文字和旁白的内容如下。一个古老的阿尔斯部落用他们濒临灭绝的语言讲述着古老的蛤蜊的传说。另一部分改编自诺瓦利斯未完成的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 (Heinrich von Ofterdingen,1802 年),探讨了从地下世界涌现的观念和思想。短暂的生命和瞬息万变的土地关系唤起了短暂的时间和空间。在矿山废墟、自然、山峦中拍摄的图像是现代的,但文字的复调所唤起的图像是在地层中度过的时间积累。小腿壳像一把钥匙一样存在,连接着鳞片之间的对话。从现在到过去,从高山到大海,从人到石头,可以说是一种穿越。
多年来,陈以摄影为核心,不拘泥于特定媒介,通过影像创作专注于对生物的微妙感知,不断挑战既有逻辑、感知和想象,质疑存在本身。我在这里。
轮廓
陈小艺,199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摄影师、媒体艺术家。 2014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美术摄影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居成都。作品曾获第七届中国三影堂摄影奖,入选2017福布斯“30 UNDER 30(艺术)”亚洲榜单,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张克纯
“凯嫩”(Genen)| 照片 | 2022
自古造园,宋徽宗皇帝亲自主持皇家园林金乐,倾力兴建园林。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思乡的公主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又称空中花园)。
为满足城市建设对植物和园林石材的大量需求,国内已拓展到四川温江、江苏常州、浙江杭州、广东佛山等,大部分城市在郊区设有专门的配送中心, 所有这些都非常大。三年前,张克准搬到了温江,他家旁边也有这样一个配送中心。奇木奇石,采自全国各地,连黑松、枫树也常有。每天,起重机都会吊起这些植物和岩石,将它们运到新建的公园、定居点和道路上。张凝望着这一幕,把树木和石头被举到空中的瞬间拍下,记录在他的《看念》里。
Zhang 拍摄了与民族身份相关的史诗风景,继续探索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影响之间的关系,并展示了审视中国后工业时代风景的作品。
轮廓
张克群,1980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是当代中国摄影的代表人物。 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精选全球大奖,2012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提名,2013年入围索尼世界摄影奖发现奖。作品曾在巴黎Photoquai、中国北京摄影双年展、印度德里摄影节展出。
《现实主义者在流放地》
2025年4月5日(六)- 4月13日(日)

关于艺术家:
何梓羽,来自中国四川。硕士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国际广报传媒研究科,在日本的能源类制造业企业工作三年后,进入武藏野美术大学大学院雕塑专业深造至今。曾获2023年国际瀧富士美术奖优秀奖,TOKYO MIDTOWN AWARD 2024 优秀奖等。
关于展览:
由艺术家何梓羽(He Ziyu)主导的本次展览《リアリストが追放地にて》,通过装置艺术作品,构建了一个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空间,围绕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主义与逃避、制度与异化空间的结构展开探讨。展览同名的核心作品灵感来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作品中详细描绘了一台结构复杂的处刑机器,在异常平静的氛围中运作,而这份异常却被当作制度的一部分毫无批判地接受。本作正是聚焦于这一“沉默的荒谬”。何借由小说中所描绘的气氛,以工业材料、金属框架、网状结构与机械部件等元素构建出一个装置化的空间。观众将在身体穿行的过程中,体验秩序与荒谬的交错,感知视觉与制度之间的错位。本展试图在一个既非逃离也非归属的“流放地”中,质问现实主义如何面对矛盾,同时也促使观众重新审视自身在系统中的位置。
《临时居所》
2025年4月19日(六)- 4月27日(日)

关于艺术家:
史子涵,来自中国山东。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日本画专业,博士毕业于爱知县立艺术大学日本画专业。2023年参加正弦波-新浪潮青年当代水墨邀请展(ZHI ART SPACE),HI21-10周年新锐艺术家集市(798艺术工厂),2024年参加博士后期课程学位论文·作品展(SA KURA AUA Gellery)。
关于展览:
本次展览源于史子涵在日本生活中因“临时居所”而产生的不安与焦虑,并由此展开对归属感的思考。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流动不息的时间、不安定的居住环境,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定感。“家”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稳固的栖息地,而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更换的临时住所。这种漂泊的状态也在人们心中刻下了隐隐的疏离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真的属于某个地方吗?”这一问题不禁在作者脑中浮现。“临时居所”究竟给予了我们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努力构筑的生活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基石,还是限制自由的牢笼?在流动不定的环境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又该如何确立?本次创作便是基于这些日常经验,通过作品探讨现代社会中居所与归属之间的微妙关系,及其带来的心理影响。
《无花果少年》
2025年5月1日(四)- 5月6日(二)

关于艺术家:
Amber Ma,来自中国天津。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视觉散⽂专业,后进入筑波大学视觉设计专业深造至今。是⼀位活跃于中、美、 ⽇的⾃由插画家与漫画家。曾与美国艾美奖知名编剧合作,在法国出版《九龙城寨三部曲》,在中国出版长篇漫画《芦花和胖头鸟森林》,并与知名作家携⼿创作了《病毒悄悄话》、《寻找尾巴的鱼》等绘本作品。作品多次⼊选3X3、Creative Quarterly、American Illustration Society、ADC等赛事。
关于展览:
Amber Ma坚信每⼀笔触都蕴含故事,每个⾓⾊都拥有⽣命,⽤画笔赋予他们独特的情感与灵魂。在这个展览中,无花果少年沉浸于箱庭内的游戏,以及无法抑制梦境的蔓延。他的幻想如同植物般肆意生长,柔软而执拗地填满整个世界。这一系列作品捕捉了梦境的荒诞和不合理,展现了现实与幻想交错中微妙而无法掌控的状态。插画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在跨文化的经验中,塑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梦境世界,邀请观众进入少年的幻想维度,感受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感官编织》
2025年5月10日(六)- 5月18日(日)

关于艺术家:
诸薪旭(Vera.Moro),来自中国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目前硕士就读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写真·映像专业。2022年在北京520画廊出演行为艺术作品《外向的独白》,2023年参加ARTiX³艺术空间群展《X⁹|SOFT OPEN EXHIBITION》,2025年参加日本第一回留学生《捕捉瞬间》艺术展览。
关于展览:
诸薪旭的创作始于最微小的共感,通过身体触知他者。柔软、敏感、尖锐,或是踌躇的感知,肉体成为媒介,在接触中被放大。毛孔张开,信息在交汇间双向流动。每一次触碰,都是对自身与他者边界的探测,在他者的存在中不断确认并重塑自我。
在“持续性的共感与经历”中确立自我,这是艺术家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其根源在于感官的失衡。视觉至上的信息环境让个体沉溺于相似内容,思想趋同,而大数据精准推送制造的熟悉感,使人们在安全感中逐渐丧失对世界的敏锐知觉,最终陷入被动接受。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身体不仅是感知的媒介,更是我们与世界共存的纽带。基于此,诸尝试以他者的视角进入体验,并借助人与自然不同维度的感知,重构五感的认知体系。这不仅是“发现”到“呈现”的转变,更是对时间的再造——时间不再是个体线性的经验,而是一种交错、渗透、流动的知觉状态。在感知他者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亦得以澄清。
每一次触碰、交互,都是在他者的存在中映照自身。自我是流动的,在每一次交汇中得以确认,又在确认中被重塑,试图突破个体认知的边界。或者说,这是一种从 1 无限接近 0 的过程——既是对固有认知的消解,也是对全然经验的敞开。削减文本、形式、时间,乃至一切表象,使观看者得以短暂抽离,在他者的反射中窥见自身的真实存在。
《19:00―23:00》
2025年5月20日(二)- 6月1日(日)

关于艺术家:
聂泽文,来自中国江西。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东京造形大学写真专攻。博士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表现。2020年在「T3 STUDENT PROJECT」中获奖。
关于展览:
这组作品聚焦于中国近年来兴起的“发光都市”现象。这些城市建筑群在夜间形成统一的灯光秀,成为地方政府展现经济成就与技术进步的象征。然而,这些璀璨夜景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另一面。2020年,中国前总理李克强曾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千元左右。”这一现实与城市夜景的光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疫情后经济下滑、房地产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光亮的城市景观与真实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19:00―23:00”指的是这些发光建筑的主要亮灯时间。我曾走访上海、青岛、西安、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也拍摄了故乡吉安及其他小城。这些影像不仅呈现都市的光亮,更试图追问——当夜幕降临,这些光影所掩盖的现实究竟是什么?